English

掂掂中国家电业的分量

2000-02-10 来源:生活时报 海波 我有话说

中国家电业经过二十年的“浴血奋战”,长虹、康佳、海尔、科龙、小天鹅、格兰仕等一批明星企业从荆棘中跋涉而出,成为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品牌。新世纪伊始,盘点中国家电业有利于下一步的发展。

由生产大国向生产强国迈进

国家轻工业局局长陈士能认为,我国已从家电消费大国成为家电生产大国,正向家电生产强国迈进。据其介绍,中国家电已经在世界家电生产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地位在不断上升。全世界近1/4的大家电产品由中国生产,小家电中电风扇的产量居世界第一的地位已经确立,其它产品也发展很快。家用电器出口连年攀升,1990年到1998年的9年间,出口额增长了10倍。出口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74个。由于中国家电产品具有性能价格比的优势,预计今年家电出口增长约10%,年出口额将达到39亿美元。

1999年的中国家电市场,名牌产品成为绝对主流。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家电企业巨头们都在主业范围内积极扩大优势,名牌产品已占据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在1999年主要家用电器产品的市场份额表上,科龙、海尔、新飞和美菱的电冰箱,荣事达、小天鹅、海尔的洗衣机,格力、春兰、海尔、美的、科龙的空调器在所在行业内占据明显的优势。一批企业产量达到国际经济规模,1998年有17家家用电器企业单项产品生产量超过百万台,这些企业构成中国家电行业的主力阵容,筑成抵御外来品牌的坚固屏障。

由价格大战向技术创新跨越

当前,新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不得不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以保持自身产品不断变化。1999年各家电企业均重视对科技的投入,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手段。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秘书长陶晔女士介绍,许多家电产品在1998年的价格水平已经降到历史的最低点,降价空间非常小,因此1999年的家电市场竞争必然地转向价格、质量、功能、品牌、服务等全方位的竞争,在产品开发上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提高产品的档次和功能,通过抢占技术制高点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制造市场新热点成为世纪末家电市场竞争的主要特色。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家电行业的技术竞争集中在节能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静音技术。国内贸易局商业信息中心的刘秀敏特别指出,要围绕“以人为本”的目标开发健康型家电。刘秀敏认为,现在家电市场的消费需求已经由商品匮乏时追求“量的满足”转向商品总量过剩后追求“质的满足”,继而转向追求“感情的满足”阶段。各厂家已开始考虑在冷漠的家电和热情的人体之间寻找共鸣,使家电产品贴近公众生活,与消费者达到最完美的沟通。保鲜冰箱、自动制冰冰箱、精洗双瀑布洗衣机、“三瀑布”大循环立体水流洗衣机、小洗衣机、分洗洗衣机等等,都是符合“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设计。

由单一品种向多元经营转变

目前中国家电市场总体基本上没有供不应求的品种,供过于求的品种比例不仅较高,而且缓解有相当难度。市场环境的惨烈导致各家电企业必然进行深度扩张以强化市场占有率,排挤其他厂家介入市场。近两年出现的家电行业资产重组、结构调整、兼并联合就是这种扩张的充分表现形式。

1999年中多元化经营成为各家电企业的首选之举。大型家电集团在巩固主业的基础上,开展多元化经营,继续全面发展。家电优势企业的扩张更多地利用品牌、技术和管理的优势,这在1998年已初露端倪。海尔在1997年成功进入电视机领域后,1998年又开始进军信息产业,制造电脑等产品。长虹推出了“数字阳光计划”,全面进军信息产业领域;康佳一方面在自己的“本行”彩电方面,启动了我国第一条大规模的高清晰度电视生产线,一方面将手机作为未来的支柱产品;TCL风头最猛,先是收购或参股了一批有发展潜力的计算机企业,如北京开思软件公司、金科、翰林汇等,而后于去年10月11日成立了TCL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由原微软中国区总经理吴士宏领衔。

业内人士认为,大集团的重组与扩张,使企业生产能力迅速规模化,产品结构趋于合理,大集团的经营优势和品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了家电行业规模经济的实现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大企业集团的经营实力明显加强。但各个家电集团之间的竞争也日益严峻。多元化经营中出现的产品结构雷同、重叠,势必导致日后更加激烈的市场份额之争。

在大家电集团各自生产大件家电产品时,小家电在沿海地区得到较充分的发展。有数字表明,小家电的成本利润率已经超过了大家电。但目前大型的家电集团对小家电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大家电。

采访中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家电业在经历了近20年的生产与消费需求的高速增长后,已经开始进入产业成熟期,这对企业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胡晓红认为,产业由扩张阶段进入适度发展阶段,企业为保持自己长期的竞争力,有必要适当收缩战线。尤其在当前市场需求不旺的情况下,更应把提高盈利能力、保持长久的竞争力摆在首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